|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昭君成功之道探微

昭君成功之道探微

关键词:“昭君”“成功”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吴绪纲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bxs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8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昭君成功之道探微
 
——兼议昭君精神的现实意义


□吴绪纲

    吾尝终日而思矣,昭君何以走出巴山楚水,跻身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列;其优美故事何以穿越数千年时空隧道,经久传颂不衰?下面笔者试以有关史料和传说为据,对至美昭君成功的历程作些粗浅的探讨,并就昭君精神的现实意义谈点个人想法,谨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造福乡邻,桃李不言下成蹊

    新中国创建者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先生评昭君诗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把昭君从昔日纯粹的美女形象,变成了一个促进民族和平的天使。然而无论历史还是现实,任何人成长总有一段历程,思想的升华、壮举的产生离不开个人情感、素质和修养的积累。那么,昭君是如何完善其美,一步步走出深山的呢?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约公元前52年出生于当今兴山县高阳镇昭君村(原名宝坪村)这块神奇的土地。两千余年过去,香溪河、楠木井等历史遗迹,仍时刻向人们传诵着昭君优美而神奇的历史故事。昭君天生丽质,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去梳头的门口那树木葱郁的小山包(梳妆台),时常练琴、弹琵琶的屋旁怪石错落的小场坝(琴韵),月夜读书习字、登高抒怀的望月楼,与邻居家小姑娘们嬉戏、浣纱的香溪河,至今仍仿佛透出阵阵灵气,向人们讲述着昭君动人的故事。只要一踏上“宝坪”,我们心底那种新奇感和敬意便会油然而生。因此可以说,昭君之美一方面是集天地灵气、日月光华之大成,另一方面,她那无所不精的琴棋书画,则是她勤学苦练的必然结果。

    然而,让昭君蜚声山外的还是她美好的心灵。香溪河是山下距昭君家一里多路的小河,水尤清洌,游鱼往来翕然,乡亲们时常捕鱼来改善生活。但因当时河里鱼不多,又缺油少盐,人们煎鱼时鱼一粘锅就碎了,不好吃了。昭君姑娘看到这些事十分心痛,睡梦里一白发仙翁见她愁眉苦脸,便告诉她一个手法。第二天,昭君依法采了一大捧桃树叶子撒到河里,从此河里便长出一种脊背和腹部布满彩色条纹的鱼——桃花瓣儿。这种鱼不仅好看易捉,而且很有油气,煎鱼时即使不放油,也不会粘锅。说到昭君村最著名、最有研究价值的历史遗迹还是那口楠木井,原名昭君井。如今立于井边,井里那根千年楠木仍清晰可见。传说昭君进宫那年,其母梦见昭君出世时奉玉帝之命为昭君井赐水的黄龙欲与昭君一道离开,井水即将干涸。村民听说后惊惶不已,担心昭君一走,大家又要到山脚下香溪河去挑水了。昭君姑娘知道这件事后急得夜不能寐,连忙企求曾在梦中指点过自己的仙翁赐法。随后昭君遵从仙翁指点,让乡亲们迅速到四川峨眉山弄来一根千年不朽的楠木,嵌于井中镇住那条黄龙。于是,黄龙便遵从昭君的心意继续留下来造福村民。从此昭君井更名为楠木井,随之名扬天下。

    上述虽多为传说,却事事令人信服。拿现在人们常说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句话来解释,似乎十分合理。因为真正的美,应该是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昭君人美心更美,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谋福祉,才得以一传十、十传百,传出深山,传向京城。也正是因为昭君在青少年时期就形成了这种造福乡邻的高贵品质,才会有日后自愿请命,担当胡汉和亲使者的伟大壮举。这如同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将军一般,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不卑不亢,身陷绝境不自哀

    公元前36年,汉元帝诏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当之无愧被选中并定为“南郡首选”。仲春时节,昭君挥泪辞别父老乡亲,登上雕龙画凤的官船应诏入宫。传说她在上船之前,曾取香帕在河边洗手,顿时满河飘香,从此这条小河便得名为香溪。据说如今夜深人静之时,你只要在河边做几个深呼吸,仍能品出空气中那淡淡的香甜之气。真所谓“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昭君姑娘不仅用她那非凡的智慧和才能成就了自身举世闻名之美,更为乡亲们留下了永恒的福祉和美好的回忆。同年初夏,昭君结束长达3个月的旅途劳顿,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传说当时经大选入宫的美女非常之多,皇帝无法逐一临幸,便叫宫廷画师绘出她们的画像先送皇上御览,中意的再安排亲近。于是美女们纷纷贿赂讨好画师,乞求把自己画得美一点,以便被皇上选中。传说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讨好画师,于是被画师毛延寿在画像上点了一颗丧夫落泪痣,使皇帝大为不悦,将她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笔者觉得,此说虽有据可考,但不足以服人。北宋时期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吟昭君的《明妃曲》中,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的观点,笔者十分赞同。因为再好的画师绝非万能,作品的潜台词也确实有限,不可能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完全表达出来。如果从昭君的性格、品质、处事原则等方面来思考,应有不少问题值得探究。因此笔者认为,昭君不肯讨好画师应属历史事实,但“自恃貌美”的因果判断未免有失偏颇,应从昭君的内在,即王安石诗云“意态”方面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首先从性格成因方面来分析:昭君出生在深山农村,常年接触的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农民,心灵自然烙上了山村农民率直淳朴的印痕,甚至还有些倔强,不愿意背躬屈膝讨好别人;况且自己曾被评为“南郡首选”,相貌照想不会比别人差;再说宫廷画师都吃着皇粮,应该没那么大胆敢欺瞒皇上,把自己画得很丑。于是倔强脾气一上来,很可能听不进任何劝告,不去讨好画师的做法也顺理成章。

    其次从品质方面来考察:一是昭君自幼聪慧有主见。明知宫中美女如云,绝不可能都被皇帝选中;经大选入宫的美女,相貌差距并不大,贿赂画师实际上是比财富打经济仗;若要送礼就得送大礼,礼轻了打不动画师与不送礼的结果没什么两样。昭君明知自己从山里来,家境有限,比财富拼不过那些从城市来的、大户人家的女子,于是干脆不理不送。二是昭君具有高贵的精神品质。她自幼受淳朴民风熏陶,对人和睦友善,遇事总爱从好的方面去思忖,没有市侩作风。她深知当时皇上贵为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区区美女算什么?皇上选美,理所当然要优中选优;大选入宫的美女,已经蒙受了皇上的恩泽,应该规规矩矩听命于皇上;如果采取非正当手段获取本不属于自己的机会,反倒有悖于孔孟之道,实不可取。

    其三从处事原则方面来探讨。昭君从小生活在近似桃园生活的农村社会环境中,加上她勤奋好学,知书达理,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憧憬。她从偏僻的穷山村一下子来到豪华的皇宫,顺顺利利,简直就像一步登天。画师做的手脚,无论当时她知不知道,富于理性思维的她一定会这样想:是不是事情发展太顺了?连古代圣贤都要经受磨难和曲折,自己被打入冷宫兴许是逃不过的劫难吧!因此,昭君应该是以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接受了这种在别人看来属于灭顶之灾的惩罚,把它当成了历练自己性格、品质的机遇期。据有关史料记载:“王昭君在宫中,除了轻便的作业之外,大多的余暇用于读书习字、轻歌曼舞、绘画与音律,在不断的充实与磨练中,消磨时光”。对于这一点,我们从君出塞以后积极参与匈奴的政治生活,教授匈奴人民管理草原以及耕种、针黹等技艺的经历可以得到佐证。因此可以说,她是身陷绝境不自哀。

    三、执著追求,开弓没有回头箭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长安朝觐,并上书道:“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塞史卒,以修天子人民”,同时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汉元帝为增强两国之间的友谊,赐诏曰:“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寓长久安宁之意),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对此,《后汉书·南匈奴传》有如下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在此,笔者认为昭君的主动“请行”值得特别关注。众所周知,秀女一旦被选入宫中,就像鸟儿被关进了笼子再无自由可言。虽然她们都巴望着有一天能获得自由,但一听说要离开本国去匈奴,却没人愿意去。只有昭君深明大义自愿请行,足见其胆识过人、品质之崇高!当然,昭君姑娘这一义举也绝非偶然,因为任何偶然性总是寓于必然性之中的。昭君自幼敦厚善良,在家时就千方百计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到了皇宫眼界更为开阔,才可能以汉匈和亲、保国安民为己任,自愿请行。试想,一个生于楚地、习惯了中原生活的娇弱女子,别长安、渡黄河、餐风饮露,要颠簸大半年才能到达目的地,该要多大的耐心、信心和决心啊!因此,昭君在举目无亲的荒漠发出“离宫绝旷,身体摧藏”、“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昭君《怨词》)”的感叹是十分正常的!可贵的是她始终没有忘记肩负的重任,终于克服了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顺利到达漠北,并受到匈奴人民盛大的欢迎,被封为“宁胡阏氏”,意即安宁胡地的皇后。

    昭君在匈奴期间,积极参予政事,增强汉匈民族的沟通与和睦。她多次劝说单于明廷纲,清君侧,修明法度,多行善政,举贤授能,奖励功臣,以得民心,取汉室之优,补匈奴之短。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长子雕陶莫皋继位。昭君又以大局为重,遵从匈奴“父死,妻其后母”之风俗,嫁给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她深知,开弓没有回头箭,既到胡地,就得从胡俗。否则,她的初衷、付出和牺牲、以及到匈奴后所做的一切努力就会付诸东流;肩负的重任自然就要落空,因此她别无选择。另一方面,昭君通过自身努力也逐渐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要发扬光大业已取得的成就。昭君与雕陶莫皋单于共同生活了十一年,这十一年里,昭君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文化传授给匈奴。雕陶莫皋单于去世时,昭君三十二岁,时值汉成帝鸿嘉元年。此时,昭君正值绚烂盛年,再无婚姻绊系,便全身心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继续扩大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春日之际,昭君与匈奴人民一道植树栽花,育桑种麻,繁殖六畜,并向匈奴女子传授挑花绣朵的技巧,讲解纺纱织布的工艺。正因为昭君毫无保留地细心施教,在忙碌与诚恳之中,受到了匈奴人民特别的爱戴!在她的影响下,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民族和睦亲善与团结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才成就了胡汉边塞60年无战事的和平景象。据有关史料记载:自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昭君死后葬于大黑河南岸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专门为她修了豪华的坟墓至今“青冢”墓碑尚可见“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的碑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昭君美名之所以流传千古,跻身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列,关键取决于她无与伦比的历史功绩。昭君主动出塞和亲的精神诚然可贵,而和亲之后“母仪天下”的作为更显伟大。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现在纪念王昭君,研究昭君文化,还有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因为我们除了要学习和发扬王昭君深明大义、以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外,王昭君在完美自身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勤学苦练、修身养性、发掘个人潜质,从身边事情做起、造福乡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卑不亢,身陷绝境不自哀;执着追求、不达目的不止步的崇高精神品质,同样值得我们大力继承和发扬!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把握昭君文化的内核。今天,我们纪念缅怀王昭君,就要以昭君为榜样,在日常工作与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立足岗位做好每一件事情,力争做出成绩来;即使被人误解,受到挫折也不能自卑,要以平和的心态积极应对;坚定信念,执着追求,锁定自己的人生目标,逐步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作者简介】吴绪纲,男,现年54岁,1980年参加工作,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曾从事教育教研工作16年,党校干部教育4年,现在天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主编《天晟》杂志。在国内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